2010年5月5日 星期三

........

在印度時,有個女孩子問我:"Do you like poem?"

如果係有人用廣東話問:「你鍾意詩嗎?」

S一定會跌倒在地,久久不能爬起身。

在康港,你只會問人,如:「你鍾意劉華嗎?」

不過在印度、孟加拉,讀過吓書既人都鍾意詩的,人地可是在三千年前已經有文學經典的吠陀經的。又因為印度無d什麼自卑又白痴既「新文學運動」,文學詩賦體裁文字都無中斷,所以到今時今日,讀書人都會寫詩的!

所以,問我如此勁問題的少女,係隨身帶有一本小小的簿本,抄底自己喜歡的詩,仲會靈感到時寫下大作的。

印度文學氣氛之重,真係令人艷羨。

****
咁,印度人唔只文學勁,佢既科學先係一流。

唔講第樣,單係發明左「阿拉伯數字」已經夠晒勁!

阿拉伯數字令到小學生已經可以學識加減乘除!如果唔係,你試吓用羅馬數字做加數,CXVI加IXX等於幾多呀~ Well,實情,用羅馬數字寫出39451已經夠你搔爆頭啦掛,仲要做加數添,仲難過計微積分呀!

(不過依個問題對中國人不適用,因為我地有~~~算盤!)

到左今時今日,印度醫生都係東亞出名既;美國仲有好多醫療測試同報告都係「外判」比印度既,因為時差既關係,美國醫院臨收工時send data比印度,第朝一返工就有結果...真係平靚正快啦!

印度既IT就唔駛講,直頭世界級啦。

****
對於S來講,印度最科學既貢獻,唔駛講都係二千五百年前既佛陀啦!

「不要只是因為有人這麼說、或是傳統如此,或是約定俗成,或是經典記載就輕易相信。不要只透過演繹或推論、或是只看表象、或是因為某種偏見、或因某種見解值得稱許、或是因為你的老師這麼說,就輕易接受。只有當你自己直接了知:『這些作法是不好的、引人非議的、智者不取的;若是照著去作就會導致傷害及痛苦』時,就應當捨棄。而只有當你自己直接了知:『這些作法是好的、無可非議的、智者讚許的;若是照著去作就會帶來幸福快樂』時,就應當接受並實踐。」

以上唔係現代科學家所講既,而係佛陀比各位既建議,totally scientific, right?

佛陀教我地:要客觀如實地觀察自己,首先用觀察自己既呼吸來訓練集中精神,然後由觀身體既各種感受來了解身心之間既互動關係,當我地既心越來越細微,就能夠親身體驗身心既實相,而可以去除一切不淨同痛苦既智慧亦會生起!

所以,佛陀係叫各位做自己既主人(Be your own master!),唔需要盲信,只要以自身既努力,就可以看清一切實相...

實情,「佛教」真係唔可以稱之為宗教,佢都無「神」依樣野,又要全部都靠自己努力,所以,只可以理解為:「佛陀既教導」。

****
Oh,越講越遠添。

雖然在出來做野之後,S對印度同孟加拉商人既印象十分差,佢地出名唔找數既...但係,當諗返當年既「尼泊爾孟加拉印度極度艱苦團」,忽然會有一種類似鄉愁既柔軟感覺...

2010年3月30日 星期二

前攝行為 ( 轉載)

所謂前攝行為-意即:
遭遇困境時,反過來控制局面,而不被局面所牽制。

一對夫婦在婚後十一年
生了一個男孩,夫妻恩愛,
男孩自然是二人的寶。


男孩兩歲的某一天早晨,
丈夫出門上班之際,
看到桌上有一瓶打開蓋子的藥水


不過,因為趕時間,
他只大聲告訴妻子記得把藥瓶收好,
然後就關上門,上班去了。


妻子在廚房裡忙得團團轉,
卻忘了丈夫的叮囑。


男孩拿起藥瓶,
被藥水的顏色所吸引,
覺得好奇,
於是一口氣都給喝光了。
藥水成份劑量很高,
即使成人也只能服用少量。

由於男孩服藥過量,
雖然及時送到醫院,
但仍舊迴天乏術 。

妻子被突如其來的意外嚇呆了,
不知如何面對丈夫。
更害怕丈夫的責難。


焦急的父親趕到醫院,
得知噩耗非常傷心,
看兒子的屍體,
望了妻子一眼,
然後說了四個字。
作者讓讀者猜猜,
這丈夫說了四個甚麼字?

















答案是:
I love you darling !


作者說:
這種反應稱之為 Proactive 的行為
前攝-
即反過來控制局面
而不被局面所牽制


作者讚揚丈夫是人類關係的天才
因為兒子的死亡已成事實
再多的責罵也不能改變現況
只會惹來更多的傷心
而且不只自己失去兒子
妻子也同樣失去了兒子


這則故事,
主要的是在彰顯人類
有能力選擇「自我層次」


面對一件不幸的事件,
你可以大發雷霆,
怨天尤人,
甚至責難一干人等,
但事情卻不會因這些而有絲毫改變

不幸的是,
它只會伴著你往後的生活,
負著疤痕的活下去。


相反的,
如果能放下怨恨和懼怕,換一個角度看事情,勇敢的活下來,
可能事情的境況原來並不如想像中那麼遭,
這就是作者所要闡釋的Proactive Behavior(前攝行為) 。

=======
佛家也常說:
「由內心來轉變境界,
而不是讓身外的境界
影響內心的清淨與智慧」

言知之易 ,行之難。

『 I love you darling 』這句說話,是一個仿如聖徒般的人才能說出來的吧!

但,並不代表平凡人就一定做不到。

其實,
個人在遭逢不幸的事件時,
如果不能選擇
最適當的方式去面對,
又怎麼能面對未來
以及週邊的人、事、物呢?


在生活中,不妨養成:
『能有,很好;沒有,也沒關係』的想法,
便能轉苦為樂,便會比較自在了。

而, 遭逢一切事 :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是心隨境轉,還是境隨心轉,最終是自己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