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12日 星期四

生活的藝術:內觀

每一個人都不停在尋覓安祥與和諧,因為這些正是我們生命中所欠缺的東西。生命中總有些時刻會感到焦慮不安、煩躁、不和諧、痛苦;但我們不會將痛苦只侷限在自己身上,而是不斷將之傾注他人身上。一個不快樂的人,會使得周遭的氣氛充滿焦慮,同時也導致任何和他有所接觸的人都被其影嚮,感染其煩躁不安。

這誠然非正確的生活方式。人畢竟是群居動物,必須在社會生活,和他人接觸,因此人應當安於自我及與他人和睦共處。然而該如何才能生活得和諧?該如何才可以泰然自處,並同時保持著周遭平和的氣氛,亦讓他人能夠生活在安祥與和諧中?

當一個人感到焦躁不安,欲從中尋求解脫,首先須找出苦惱的原因,即導致產生痛苦的根源。假如我們細心觀察,就會清楚覺察到每當有負面情緒或不淨的念頭生起時,我們必然會變得焦躁不安。換言之,安祥與和諧是不能與負面情緒或不淨念頭並存的。

負面情緒是如何醞釀產生的呢?同樣地,只要細心檢驗觀察,答案就顯現眼前。當發現他人某些行為不如我意,或某某事件的發生不合我意,我就會感到十分不愉快。不如意的事發生了,內心開始感到忐忑不安,當渴望的有所障礙不能如願以償時,自己再次變得緊繃, 內心開始打結。然而人的一生中不斷重覆這種過程,不想要的就不斷發生,渴望期待的卻渺不可得,此生命運作過程導致身心兩方面皆被綁得緊緊, 無從自拔。充滿著緊張僵硬及消極否定,生命是那麼苦澀。

現在若要解決此問題,唯一途徑就是設法使生命中每一件事都盡如我所願,沒有任何不如意的事會發生在我身上。我要開發此能力,或者是依靠有此能力的人士相助,讓我有求必應,替我阻擋不如意的事,愿我凡事都能稱心如意。但這根本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處處如意,一生中從不經歷任何不如意。生命中往往是事與願違,重覆不斷地發生。那麼,我們不禁會問,當面對不如意的情境時,要如何才可以不盲目地產生反應?該如何才不會焦慮不安及該如何才能維持著安祥輿和諧?

在印度以及其他國家都曾經有前賢大德研究過這問題-人類所面對的苦-並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每當不如意的事發生,內心開始產生憤怒、恐懼或其他負面情緒時,即刻把注意力轉移到別處去,例如,站起身來、拿杯水、喝口水,那憤怒將不再增強,然後慢慢的從憤怒中解開。又或者唸數:一、二、三、四。或是重複一個字、一句話、持咒語、或者持誦一個你信仰的某尊神或聖者的名號。藉著轉移注意力在某個程度,就會擺脫負面情緒及憤怒。

這辦法行的通,此練習的確可以消除內心的焦慮不安。然而此方法事實上只能在意識表層發揮功效。其實當注意力被轉移時,負面情緒亦同時被推到更深的潛意識層面,使得原有的不淨煩惱在此層面中不斷繁衍壙增。意識表層看來一片安祥和諧,其實內心隱藏著一座休火山,積壓著的負面情緒遲早會猛烈爆發。

但其他探究內在真理的修行者作了更深入的探索,透過體驗自我的身心實相,發覺轉移注意力只不過是在逃避問題。逃避不是解決方案,要面對它。每當心中生起任何的負面情緒時,只有觀察和面對它。當我們開始觀察它時,這些心的不淨煩惱隨之失去力量,日益枯萎,最後被連根拔起。

無庸置疑這是一個好辦法:它避免兩個極端-壓抑和放縱。埋在潛意識裏的負面情緒是不會消除的;若任由它表現在行為或言語上只會倍增問題。不過,假如我們只是客觀地觀察它,這些不淨煩惱就會開始漸漸消失,所有的負面情緒都被根除,我們就得以從不淨煩惱中解脫出來。

它聽起來絕妙和不可思議,但實際上真的行得通嗎?對一般人來說,有這麼容易面對不淨煩惱嗎?當怒火一昇起,根本未曾來得及察覺,人就已經失控了。然後在怒火蒙蔽之下,構成我們在行為或言語上傷人亦害己。等到憤怒平息後,我們就開始哭喊及懊悔,祈求這人或那人或某某神靈的寬恕:「噢!我犯錯了,請原諒我吧!」。過後再次陷入相同情況時,我們又再次重複做出同樣的反應。再多的懺悔亦無補於事。

問題關鍵在于不淨煩惱往往是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產生。它萌生於潛意識最深層次,難於察覺。等到它浮現到意識層面時,它已經太過強勁把我給淹沒,導致我喪失了觀察它的能力。

那我應該請一位私人祕書,以便每次一見我開始憤怒時就說:「主人,看啊,你開始憤怒了!」。既然我不知道憤怒何時會出現,那我不就需要聘請三位私人祕書日以續夜接班!假設我有能力負擔三位祕書,當憤怒生起時,我的祕書立刻告訴我:「哦,主人,看看-憤怒出現啦!」,此刻,我會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摑他的咀並辱罵他:「蠢材!我出錢請你來是教訓我的嗎?」。理性在盛怒中已喪失,任何好言相勸均成忠言逆耳,無濟於事。

又假設理智獲勝,我不掌摑他。反之我說:「多謝你。現在我要坐下來觀察我的憤怒。」然而這有可能嗎?當我閉上眼睛試著觀察憤怒時,心中立刻浮現出憤恨的對象– 那引發怒火的某人或某事。那麼,我不是在觀察憤怒本身。 我只是在觀察引起情緒波動的外在刺激因素。這只會令憤怒增生加強;此誠然非解決之道。 因此欲觀察抽象的負面情緒、抽象的情緒,是很難的事, 必須先從外在的情境中脫離出來。

然而, 當我們覺察到事物的終極究竟實相,就找到了真正的解決方法。每當負面情緒在心中生起時,身體上同時就發生兩件事。第一是氣息失去正常的節奏。每當心中生起負面情緒,呼吸就開始加重。這是較容易覺察到的。與此同時,在較深入細微的層面,身體內開始產生生化反應 一也就是某些感受的呈現。每一個不淨煩惱都必然會在體內造成一種感受,這種感受或那種感受,在身體的這部位或那部位。

這確實是一個實際的解決方法。一般人難以覺察這些抽象的感受,不管是恐懼、憤怒或激情。但是經過適當的訓練和練習,觀察呼吸與身體上的感受變得輕易因為這兩者和心的不淨煩惱有直接關聯。

觀察呼吸和感受給予我兩種幫助。首先,它們仿如我的私人祕書。當不淨煩惱念頭在心中生起,我的呼吸馬上失去常態;它開始呼喊:「看,有毛病出現了!」我不能夠掌摑我的呼吸;我只好接受此警告。同樣地,感受也傳達訊息告訴我出事了。當接收到警告之後,我開始觀察我的呼吸,我的感受,很快地我發現那個不淨煩惱漸漸消逝了。

這一種身心現象就像一個銅板的兩面。一面是心中所出現的意念或情緒。另一面是身體的呼吸和感受。任何意念或情緒,任何的不淨念頭煩惱,均會在當時的呼吸和感受中顯示出來。因此,藉由觀察呼吸或感受,我其實是在觀察心中的不淨。我沒有逃避問題,反之我是如實地正視實相。接著我發現不淨煩惱已失去力量:它無法再像以往一般主宰著我。如果我持續著覺察,心中的不淨煩惱終究會完全消失,我依然持續保持安祥與快樂。

透過這自我觀察的技巧讓我們看到內在與外在的兩個真實實相。以前,人總是睜開眼睛向外觀望而忽略了自身的內在實相。我總是向外尋找令我不快樂的因素;我總是歸咎于外界並試圖改變外界的現實。 我對內心的實況一無所知,從不了解痛苦的源頭其實來自於內心,自己對愉悅或不愉悅的感受生起盲目習性反應。

現在經過訓練,我看到了銅板的另一面。我可以察覺呼吸及內心感受。 不論是氣息或感受,我學習以一顆平穩的心只是觀察,不再起反應,不再增加自己的痛苦。反之,我讓內心的不淨煩惱浮現然後消逝。

愈精勤努力不懈地修練這技巧,就可以愈快地從負面情緒中解脫。漸漸地內心得以淨化,不受不淨煩惱束縛。被淨化的心總是充滿著愛-對所有人都懷著無私的愛;對他人的失敗和痛苦充滿著慈悲;對他人的成就與快樂感到欣喜;面對任何境遇都保持平等心。

當一個人達到這個階段時,整個生活模式都會開始改變。不可能再在言語或行為上騷擾別人的安祥與快樂。反之,內心平穩不但讓自己感到安寧,更幫助其它人變得平和、安祥。在他周遭彌漫孕育著安祥與和諧的氣氛,任何人進入那個環境中也會被受影響感染。

藉著學習保持內心的平衡穩定來面對內在的一切體驗同時也發展出對外在一切境遇的豁達,不再執著。然而,不執著不等於逃避現實或無視世務問題。修習內觀靜坐的人對於他人的苦楚變得更加敏感,而且會盡一己所能解除別人的苦困-心中充滿愛,慈悲與平穩,不帶半點焦躁不安。他獲悉聖潔的無分別心 -知道如何保持以一顆平穩的心完全投入,全力以赴幫助他人,如此一來,當他為他人的安祥與快樂而努力時,他還是持續地保持著如此安祥與快樂。

這就是佛陀所教導的:生活的藝術。佛陀從沒有建立或教導過任何宗教、或主義。他未曾指示他的跟隨者做任何儀式或典禮、任何盲目或空泛的禮節。反之,他只教導藉由觀察內在實相,如實地觀察自然本性。 人由於無明,不斷產生傷人傷己的習性反應。但是一旦發展出如實觀察如其本然實相的智慧,我們就得以脫離這慣性反應。當盲目反應停止時,他就有能力做出正確的行動-出自平穩洞察實相真理的心,而這些行動會是積極的、有創造力的,對自己及他人都會有所裨益。

智者們曾經忠告:我們必須「認識自己」。認識自己不能單純只在知識、概念和理論的層面。亦不是只在情感或信仰的層次,僅僅盲目地接受所聽聞或閱讀過的。這樣的知識是不夠充足的。更貼確應該從實際層面去了解真相。我們必須直接體驗這身心現象的實相。單憑這點就可以幫助我們從不淨煩惱、痛苦中得解脫。

這種直接體驗自身的實相、自我觀察的技巧,就是所謂的「內觀」靜坐(Vipassana meditation)。在佛陀時代的印度語言中, passana的意思是睜開眼看,如平常一樣;但是Vipassana(內觀)則是如實地觀察事物,並非如其所見。必須向內貫穿表面的實相,從而深入到整個身心結構內的終極究竟實相。當體驗過實相之後,我們就學習到不再盲目地起反應,不再產生不淨煩惱- 自然而然,舊有的不淨煩惱逐漸被根除而得以離苦得樂。

內觀靜坐課程提供了三個訓練步驟。首先,不可作任何騷擾他人安寧的言行舉止。我們不可能一方面要消除自己內心的不淨,在另一方面又不停造作不良的言行舉止。這只有增生不淨煩惱。有鑒以此,遵守道德規範則是修行的第一要訣。承諾遵守戒律:不殺生、不偷盜、不作不正當的性行為、不說謊、和不服用麻醉品。透過持戒心得以充分地平靜下來,以便能好好執行觀察的任務。 訓練的第二步驟是要將心專注於一點即氣息上,藉此培養心的控制力,馴服狂野的心。嘗試延綿不斷覺知息入息出。這不是一種呼吸練習: 因而不要刻意控制氣息。反之,要如實觀察自然的呼吸,氣息的進入,氣息的呼出,如此一來心逐漸的平靜下來,不再被激烈的負面情緒所主宰。再者,當注意力集中時,心思就變得警覺、敏銳,此刻才有能力執行洞察的工作。

以上持戒和修定兩個步驟對過著道德的生活和控制心識是十分有幫助及有益的;不過這兩個步驟亦會造成自我的壓抑,除非練習第三個步驟-開展洞察力,照見自身的本質,藉由此洞察力來淨化內心的不淨。這就是內觀:體驗自我實相,藉著有系統的與平靜的觀察,觀察自身不斷變化的身心現象所顯示出來的感受。這就是佛陀教導的精髓:透過自我觀察以其達到自我淨化。

苦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 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實踐修習這個修行方法。一種普遍性的疾病,是需要普遍性而非宗派性的療方。 所以當一個人感到憤怒時,他的憤怒不是佛教徒的憤怒 、印度教徒的憤怒、或基督徒的憤怒。憤怒就只是憤怒。隨著因憤怒變得焦躁不安時,這焦躁不安不是基督徒的、印度教徒的、或佛教徒的。這疾病是普遍性的。

因而此療法也必須是普遍性的。 內觀就是這樣的一個療法。沒有人會反對維護他人安祥與和諧的道德生活守則,沒有人會反對培養心念的專注,沒有人會反對發展洞察力,藉著此洞察力來探究自我實相並淨化內心的不淨。內觀是一條普遍可行之道。

藉由觀察內在實相,如實地觀察事物的實相-這就是在實際、體驗層面認識自我。在修習的過程中,就會逐漸從不淨染污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從粗重、外在和淺顯的表面實相,貫穿深透到身心的終極究竟實相。再進一步,超越這一切,接著體驗超越身心的實相,超越時空及超越相互依存的限制領域的實相:從所有的不淨、雜染、痛苦中徹底解脫的實相。這終極究竟實相,不論冠以任何名稱都無關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每一個人的終究目標。

願你們都體驗到這終極究竟實相。願所有的人都能從不淨煩惱、痛苦中解脫出來。願他們享有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安祥,真正的和諧。

願一切眾生快樂。以上翻譯自葛印卡先生在瑞士伯恩的演詞。


******

依一篇係由我之前提到既十日內觀禪修中心始創人:葛印卡老師寫既內觀入門。

解決既方法近在眼前,試下啦

6 則留言:

seikomatic 提到...

...........這就是佛陀所教導的:生活的藝術。佛陀從沒有建立或教導過任何宗教、或主義。他未曾指示他的跟隨者做任何儀式或典禮、任何盲目或空泛的禮節。反之,他只教導藉由觀察內在實相,如實地觀察自然本性。 人由於無明,不斷產生傷人傷己的習性反應。但是一旦發展出如實觀察如其本然實相的智慧,我們就得以脫離這慣性反應。當盲目反應停止時,他就有能力做出正確的行動-出自平穩洞察實相真理的心,而這些行動會是積極的、有創造力的,對自己及他人都會有所裨益。

藉由觀察內在實相,如實地觀察事物的實相-這就是在實際、體驗層面認識自我。在修習的過程中,就會逐漸從不淨染污的痛苦中解脫出來。 從粗重、外在和淺顯的表面實相,貫穿深透到身心的終極究竟實相。再進一步,超越這一切,接著體驗超越身心的實相,超越時空及超越相互依存的限制領域的實相:從所有的不淨、雜染、痛苦中徹底解脫的實相。這終極究竟實相,不論冠以任何名稱都無關重要;重要的是,它是每一個人的終究目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雖然今日人當孔子神咁拜,頂多叫佢老人家保佑孫山離我,金榜鸞鳴。不過如果佛祖無神通,只系好似騷間肋底,孔子咁只系個凡人,究竟今日仲會唔會有幾憶人信佛教呢。

佛學般若智,無以上之,佛教未技,疚病不止。

究竟實相為何呢,為空為無為無常?觀空可以清靜嗎?無恐懼嗎?真箇有實相嗎?實之於空有矛盾嗎?

師妹,俺未試過禪修,禪修有教內觀空性嗎?

去到咁玄,真系唔夠叫佛祖顯下靈咁實際同快趣..

Juicy Runners 提到...

這一篇, 很清楚說明了我們開始之方法。多謝了!

Samsara 提到...

大師:如實觀之,就係observe your breath and body sensation ar!觀察自己今時今刻既真實感覺,就係活在當下囉。

空嘛,講真,我睇左咁耐南傳佛經,都仲未見過依個term,真係完全唔知「空」係空乜。

如果佛只係顯下神通,咁佢同一般既神神怪又有乜分別呢?就算佛「下凡顯靈」,吸晒d次按,我地既kamma等佛一個人來受...咁又點呢?股市上返三萬點,我地未又係開心一兩晚咁多,之後都又係空虛寂寞焦慮燥底!

始終都係「有問題,未解決!」

咁佛未已經指出一條明路出來囉,不過,佢幫你食飯唔會令你飽,依個世界亦無Free Lunch,所以我有上面置頂果句囉;依句係法師見我地個個讀巴利文都讀到謝晒,寫出來激勵我地嫁!

在依個未法時代,真假經理都有在巿面以「佛教」既名義出現,我地只能夠用智慧去選擇囉!

大師,加油呀!

Samsara 提到...

On Dog哥哥:你快d帶埋On Pig姐姐一齊去啦...嘿!

seikomatic 提到...

1. 觀有實空

2. 觀空實有

3. 觀空實空

4. 空觀空空

Samsara 提到...

係喎大師,你之前有解過比我聽,不過講真我除左識得分個空字在唔同既地方可以做名詞又可以做動詞之外,都係唔知空講乜。

你諗下佛當年係有教無類,上至帝王婆羅門,下至農夫獵人工匠都會教,佢有冇可能對住目不識丁既農民講d咁玄既野呢?如果佛真係咁講,農夫豈不是只聽到「兇兇兇」咁囉?

佛當年為左令一般laymen都聽得明佢既道理,係用左好多好多比喻同故仔嫁,比如「盲人摸象」「如影隨形」依d成語都係出自佛經,佛亦都講話叫佢做logician或都philosopher 係對佢既侮辱,佛係實踐者,佢教既法唔係自己亂諗出來,而係佢實踐之後講返出來佢領悟既道理。